血管攝影檢查作完後,我們可以看到什麼?而且動脈瘤到底長什麼形狀?
圖中橘色圓圈圈出來的東西,怎麼說呢?看起來是從血管長出的一顆圓圓的果實,其實就是動脈瘤…
至於圖上其他的什麼A2, MCA的奇怪文字,我想就不要管它了…反正是指正常的血管。
接著是,要怎麼治療?
這部份是非常大的學問,可能一生都需要學習吧…
但是簡單來說,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,可以分成三種,一種就是開刀,另一種是血管內栓塞,最後一種是觀察追蹤。
最傳統的方式就是開刀,而開刀的目的,就是利用夾子,把動脈瘤和血管相連的部份夾起來,這樣血就流不進去瘤,自然瘤就不會再破裂出血,
甚至針對一些很大的瘤,我們可以在夾住之後,把瘤切除或是縮小,減少對正常腦部的壓迫。
當然,一般人聽到開刀,更何況是開腦手術,第一時間應該都很難接受,
另外就是開刀本身也有可能的併發症,不管是出血,感染等等。因此後來就有新的治療方式,就是血管內栓塞的技術,畢竟科技總是來自於人性。
血管內栓塞的方式其實就很類似血管攝影檢查,
利用一根細細的管子,從血管內走到長出動脈瘤的地方,
在動脈瘤內放入金屬線圈把瘤塞滿,
瘤既然被塞滿了,當然血就流不進去,瘤就不會再破掉出血了。
聽起來很不錯吧!因為這種方式避免了從頭上開刀的危險,大家聽到也比較能接受。而且根據之前國外的study(ISAT trial),用血管內介入的方式可以減少不好的預後達7%(reduction of risk of having a poor outcome)。
但是,人生就是這個但是…
為何還是常常聽到我們神經外科建議開刀呢?
其實以目前國外的建議治療流程(treatment guideline)其實並沒認為一定要用哪種方式。為什麼會這樣?為何不給我們一個方便的選擇?
困難的來了,在動脈瘤的治療其實是要針對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決定,
舉例來說,這個人身體狀況適不適合開刀,血管走向適不適合栓塞,瘤的大小,瘤和血管相連方式的不同,會不會反而阻塞到來源血管,瘤的位置…等等,這些因素都會決定這個病人適合用什麼方式治療。
另外就是目前在介入治療的部份因為還沒有長期的追蹤,
所以有的人會懷疑動脈瘤會不會復發。
在ISAT study裡面,栓塞復發的機會是1.8%,還是比開刀的復發機會高一些。
但是不管怎麼說,不管是開刀或是栓塞,都有各自的優缺點,所以,引用國內外大師的話,外科和血管介入其實是要互相幫助的…
而且隨著新技術的發展,不管是開刀,或是血管內栓塞到現在都還是持續的有新東西,新技術出現,再加上每個人的情況也不同,每個瘤的特性也不同,在針對動脈瘤的治療上,真的是學無止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