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

國際觀的第一本書 心得


結論


現在流行先說結論…這是一本適合對國際社會有興趣的人的入門書,教大家如何更深入的看國際新聞。幾乎都是實例,很少抽象概念,所以不會睡著



前言


反省自已從以前所受的教育,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,似乎只有在國高中地理課本上知道有這些地方,但是對這些地方總是非常的陌生。而在那個時候,老實說也不知道所謂世界觀這件事。直到現在,因為網路的發達,也開始對其他地方有一點點的了解。

而在網路發達之前,要怎麼了解其他地方發生什麼事呢?似乎就只剩下電視和報紙了。但問題是,其實我們的電視新聞或報紙雖然有報導世界各地發生的事,但常常只是淺嘗即止而沒有深入的報導。當然這部份也是個人偷懶,一方面沒有認真的去尋找更多的消息來源,一方面也沒有認真的去思考為什麼事情會這樣發生。

直到近來,有紙牌屋,madam secretary,然後又因為之前的318太陽花運動了解到茉莉花革命,再加上網路的發達,看到各個地方網路的發展,ted演講…才開始覺得對各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好像變有趣的,但是事實上還是不太會去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。

到最近蔡校長的推薦書單有這一本,國際觀的第一本書。

畢竟從書名來看,既然叫做第一本書,應該對初入門來說不難吧,至少在上班之餘,如果不想看一再重覆的新聞,又不想看太…的綜藝目,從這本書著手可以讓自已的頭腦有一點點不同的剌激,但又不至於太困難到看不下去的程度吧?

內容簡介


拿到手之後,確實如作者在序所說的,是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。不只是大多數人應該都看得懂,而且也很有趣(所以利用短短幾天把這本拼完)。作者在內容的安排上,應該是花非常多的時間整理,到底內容要寫多仔細?要寫多複雜?內容順序怎麼排?這一點真的要感謝作者的用心。

在序中作者也提到,這一本其實已經是增修版了(第一版在2008),所以在內容中,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用很多近代的例子,來解釋在一個國際事件中,各個國家是用什麼樣的思考方式來應對,以距離我們最近的亞洲來說,新聞上常常報導各國對某些島都聲稱有主權,結果就會發生爭議。作者會以這個為例,說明這時各個國家怎麼處理,而且也提到這雖然是亞洲的問題,但是常常連歐洲,中國,美國都會有不同的影響。而作者除了介紹亞洲地區幾個值得關心的事件,也介紹了世界其他地方像中東,非洲,甚至是北極幾個大家可以在未來多注意的點。

接著,作者也用不同的例子來說明在大事發生的時候,各國會有哪些處理應對的方式,這些方式怎麼選擇,會有什麼好處和壞處。因為每個國家的體質不一樣,風俗民情不同,自然作法也不一樣。那在這樣的交互作用下,事情會怎麼發展?畢竟不是每次一有事情發生就要用戰爭來解決吧?畢竟人類演化到現在,總是學到除了打架以外的處理方式。

心得


這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的,最大的缺點就是造成以後每次新聞上看到什麼都強迫自已去思考,這樣下班就不能休息了…不次不看校長的推薦書單了…開玩笑的。

最大的心得反而和國際觀沒什麼關係。而是在面對事情發生時,反而要先暫時減緩自已立即的情緒反應,先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,為什麼對方要這麼作?對方有什麼理由?和所在的環境有關嗎?和週圍的人有沒有關係?還是風俗民情的結果?

第二點心得是延續上面的問題,其實在一件事上,不能簡單的用二分法來思考,尤其是千萬不能只用好,壞來思考,很容易造成危險的後果。反而是要去思考背後旳因素,是哪些因素結合,才導致現在的問題。其實這樣講起來,還真的蠻像一位CEO友人所介紹的書寫的,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。但是敝人修行不夠,學問淺薄,要馬上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質是很困難的。可能就是先從恭甫老師說的,每次碰到問題,都強迫自已多問5個問題,先訓練自已能找到核心問題開始吧?

第三點又延續上面的,千萬不能因為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和自已意見不合,就給對方加上負面的印象,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,總是會在一些方面合拍,一些方面意見不同,如何處理這樣的人際關係,也是敝人需要加強努力的部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