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

3d照片自製分享(1)

前言

小弟因為在米國沒執照,也不能執行業務(開刀房管制相當嚴格)
所以能作的就是儘可能在實驗室鬼混...


我們實驗室是針對解剖作研究的,
如果大家對學校的解剖學還有印象的話,
大概就是那個樣子,只是我們的實驗室並不像大學的這麼大間。

既然是作解剖的研究,簡單來說就是沒圖沒真相。
不管作出來的是正常的,還是變異的血管,
總之一定要有照片,不是自已說了算。
但是並不是光有照片就好,現在3d正夯,像在3、4年前國外醫學會就已經支援3d播放照片甚至開刀的影片了。
所以最好是有3d照片,雖然回國之後要再哪播放也不知道,但總之這樣才夠潮就對了。

作法

3d照片的作法大概有幾種:

1 手機下載3d照片app

現在手機的照相功能也愈來愈強大,照出來的品質也愈來愈精細,也有各種app可以用,但是話說回來,手機照的不知道期刊願不願意收也是個問題,雖然說只是上傳檔案,人家也不知道是不是手機照的就是了。

2 相機本身支援3d照相

這也是有的,不過印象中機種不多,而且非可更換鏡頭相機。另外去AMAZON找其實也找得到對應單眼相機的3D鏡頭,但就是定焦鏡,而且價格昂貴(查3d lens就可以),而且對應機種不多。

3 直接在實驗室用microscope照

其實我們實驗室有一台microscope照相完可以直接存檔成3d照片,這種效果理論上是最好的,最清楚,可以照到深處,景深夠,亮度夠。除非照相組件和接目鏡的焦距有誤差,或是兩者的影像範圍不同沒調整。而且這也是最方便的方法。但是問題是這台常常有人大咖在用,小弟我通常只能用旁邊的普通顯微鏡。

4 自製

問題來了,我們的照相機又不支援3d照相,要怎麼作3d照片?
沒錢還是有沒錢的作法的。

這裡還要補充一點,因為我們實驗室是神經外科的研究室,
所以是以腦部結構為主,
而腦部的結構一般都比較小,也比較深處,
舉例來說,2mm直徑的血管算非常大條的,一般是1mm,perforator比1mm細。而深部結構來說,深層血管位在約2cm深,加上從頭骨到腦幹約5cm,全部約7cm。

非常細的血管(中間是perforator)

為什麼會講這個?這和鏡頭選擇有關
如果是針對血管作研究,那可能需要MACRO的鏡頭,另外再考慮目標物的對焦距離決定用多長的鏡頭。如果只是針對各個結構的分布,也許不見得需要MACRO鏡,但是各個結構會有深淺不同,所以要考慮景深不能太淺,不然旁邊的結構就看不清楚。

另外要考慮的

需不需要放背景?

如果是小東西還可以自已作全黑或全藍背景,大的像整條脊椎這種就不太可能作。
黑色背景,有打閃光但沒調閃光的EV值,所以有點暗,+1.3會比較好。(f=8,S=80)


需不需要閃燈補光?

一般來說,顯微鏡本身的燈光就非常強,但是有時候某幾台顯微鏡有點沒力,另外,研究台旁邊會架很多撐開器或支架,光靠顯微鏡的光會有陰影,這時就要考慮用閃光燈來補光。不過我們這方面比較沒這麼專業,像我同事用相機本身的閃燈配合顯微鏡燈光,照出來就蠻不錯了,光靠閃燈反而不行,有鏡頭的陰影。而我自已因為都作深處血管,閃燈打了還是照不到反而外面的組織過曝,只能靠大光圈加腳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