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

為自已而戰進階班心得



結論

只要作的多,醫療糾紛就有可能發生
平常心面對: 控制情緒
不要怕花時間,一旦事情發生,時間成本更高

前言

身為科別被分類在丁類的醫師,當然是要比別人更早的去體驗醫療糾紛!因此,在住院醫師訓練的最後一年,總算有機會作為被告去法庭!雖然當時的情況是,病人用一些很牽強的理由,而相對之下我們該作的檢查都作過了,加上本身當時並不是負責主治醫師,也不是主要負責的住院醫師,因此自已覺得真的被判決有罪的機會不高,但是想說一定要去體驗一下整個過程,所以從調解委員會,到後來法院出庭都去過,當作一次學習。而最後也運氣不錯,就沒什麼事情結束。

慘慘的丁類外科

但想當然的,不可能天天過年,總不能每次都靠運氣,作為重症科,個人覺得困難點是:

1 病人的病況很難說每次都掌握的很好,尤其小弟在鄉下地區,70歲以上真的是常見,年紀大,加上幾乎都會有多種共病,因此常常是一來醫院都是同時多種問題
2 重症科本來就不可能每次病人恢復都往好的方向,
3 多種疾病的複雜性,加上家屬要不就也年紀大,要不就都在外地,就會增加解釋的困難性
4 再加上小弟忝為神經外科一員,而神經科的問題都常要進步都是一年半載…病人和醫師兩方對疾病恢復程度的預期,通常會有很大的落差。

綜合以上,兩方對疾病本身,對治療,對恢復情況的看法就產生了嚴重的落差,結果產生衝突的機會就開始提高…

對醫療法規的刻板印象

曾經有想過好好看一下別人的案例,也用google查了一下,但是看到後來,總是覺得法條的解釋非常複雜,然後看到一半就想睡了,所以後來也都沒有去認真的去想想醫療法律的內容…也許病人和家屬聽我解釋也有一樣的感想,講了一堆的醫學名詞,結果是鴨子聽雷(真的在護理記錄上看到這樣寫…不過並不是小弟)

而後來有機會從網友的FB上看到鄧醫師的介紹,當時的認識是,除了是各個領域的學霸以外,也在醫療法律的部份有許多獨到的見解(當時還不知道滷肉飯的事…),而同時間鄧醫師正好也出了一本「做對3件事,不怕醫療糾紛、改善醫病關係」。看了之後才發現到自已平時在和病人的溝通上,以及醫療的處理上有很多漏東漏西的地方。

而到去年12月,從友人范文傑醫師的fb上看到中國附醫有舉辦「白色媒體力」的講座,而其中針對醫療法律的部份也有邀請鄧醫師演講。而藉由鄧醫師生動的演講,配合不同時期的新聞案例說明,讓自已除了從書中學到的步驟之外,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印象(也想到最後看霹靂是兵甲龍痕…)。

在從台中回家的路上,有榮幸和范醫師聊了一下,當時范醫師極力推薦鄧醫師主持的醫療法律課程,才知道原來竟然有「為自已而戰」這一門課!也提到說雖然鄧醫師是牙醫,但是很多的細節是不管哪一科別,道理都是一樣的,並不會有實際應用上的問題。因此回家後就開始GOOGLE上課時間了

上課中

很榮幸這次有機會參興「為自已而戰進階一班」,更何況是屏東班,雖然路程有點遠,但是想說自已也是難得去屏東一次,為了屏東美食(誤),又是第一班,怎樣都要想辦法報名…

課程中鄧醫師同樣的也藉由風趣的說明,加上各位學長血淚的案例(感謝各位學長…),讓我們重新的盤點自已的裝備,例如:
1 心理層面(大戰略的方式)
2 平時的準備工作
3 戰時的準備工作(戰術層面)

另外也加上實作(並不是真的被告…),也就是參考某案例改篇,讓大家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,了解到在現實生活上,是因為前面哪些不同的因素,導致了最後糾紛的產生

與此同時,也感到很幸運的,這次同時有斌董的加入。斌董的加入,更是增加了大家的安全感!為什麼呢?在醫療糾紛的過程,原來我們可以不是只有一個人的作戰,藉由斌董的說明,了解到在平時的準備工作上,我們如何引進自已的盟友,甚至讓自已的盟友可以發揮應該有的戰力而不是只會扯後腿!

總結


雖然神經外科一向是一個人開刀,但是在行醫的過程,很榮幸能認識鄧醫師,斌董,以及一起參加這次課程的同業們,發現其實是有許多的同伴可以一起努力,讓自已行醫的過程更加美好,能集中精力在願意信任自已的病人,而不要為了那小於1%的事件,影響了自已的生活。